■ 劉凡
單位籌備新入職人員培訓,看著名冊上一個個青蔥新人,不禁回想起三十年前自己新入職的樣子。 大學所學專業帶著“統計”二字,助我走進了政府統計大門。雖然打小就從干企業統計的父親那里學了點皮毛,大學假期也在統計部門實習過,但剛上班還是很“小白”。一度認為政府統計工作不如搞科研那么精深,無非是加減乘除的數、橫平豎直的表,統計分析也就是把增減絕對額以及幅度描述一下,沒有多復雜。平日里同事們不是正襟危坐就是匆匆而過,到了月底季末年終時更忙碌一些而已。甚至以一些自以為是的觀點和理念,跟同事們爭論統計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但隨著接觸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大,對統計數據的生產流程以及存在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有些糗事也沉淀成了趣事留在記憶里。 記得第一次出差到百里外的縣城調研,一路顛簸加上汽油味兒,我暈了車,一下車就不爭氣地抱著縣里大院旗桿想吐。領導同事們圍觀著說:這點路都暈啊!這學生伢以后咋下鄉搞調查哦!這可得鍛煉鍛煉,多跑幾趟就好了! 雖然當時五臟六腑翻江倒海,大家的話我還是都記下了。不蒸饅頭爭口氣,爭取多下鄉多鍛煉,克服暈車問題,成了我的一個小目標。短途先行先試,長途慢慢適應;大車小車面包車、卡車摩托拖拉機,各種顛簸各種車;掐虎口、貼肚臍、吃人丹、含生姜、抹風油精、趴著仰著,各種姿勢各種忍,慢慢適應。一年后第一次乘長途車去省里最遠的贛州,七八個小時安然度過,當然途中汽車斷了軸承,步行兩里地換乘,也令這次出差至今難忘。如今交通更發達更便捷,這種磨礪機會不多,但對十分接地氣的統計調查工作來說,到居民家中、企業門里這“最后一公里”,依然需要不怕吃苦、主動吃苦、能夠吃苦的勁頭。 還記得第一次真正獨立意義上完成的報表工作是農戶調查年報。大概是因為上世紀90年代初能用上當時挺先進的386電腦,雖然屏幕都是黑白的,操作系統還是DOS的,存儲還是用軟盤的,但已經足以讓我們這些電腦“小白”們興奮不已,加通宵夜班都樂此不疲。如今年輕人已無法想象當時處理全省35個縣2450戶農戶年報表,從頭天晚上開始運行匯總程序到第二天早上才出結果。時間在變,科技在變,現在有筆記本、手機還有觸屏,有云計算、大數據甚至人工智能。我們也都在變化中適應變化,但那份對數據生產的認真執著依然還在,只是速度更快。 回首一路走來,從大學校門到進了統計部門,從報表到報告、從業務到行政再到管理、從統計到會計又學審計、從基層到省城、從一省到另一省,摸爬滾打、學思踐悟,人生最富活力的三十年一晃而過,從統計“小白”變身“老兵”,有感悟和感慨,更多的是感恩遇見、感謝收獲。 年輕人常常問我入了統計這個行當怎么看、怎么辦?簡單一句話:來都來了,往下干唄!干都干了,好好干唄!我們選擇的是一個行業、一份職業,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從基礎干起,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去訓練,成為一個有所擅長的骨干,不斷優化自己,增強職業榮譽感,提高專業自信力。 首先,要學會帶著樂趣學習和工作。每天都學點什么,除了必要的讀書學習,從自身的失敗中總結教訓,從別人的成功中汲取經驗,都是一種學習。充分利用工作時間,在完成工作的同時積極作為,為實現職業理想不斷積累。其次,要學會“三動”。時常動動筆,鍛煉思考與書寫;時常動動嘴,訓練邏輯與表達;時常動動腿,磨煉調查與研究。良好的書寫、表達與調研能力,是每個統計人的必備技能。再次,學會“行后三思”。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三思而后行”,而“行后而三思”就少有人做到,一件事做完,有沒有達到預期,能不能有所改進,可不可做得更好,反思之后,收獲更大。 初識不知數中意,再讀已是數中人。統計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競技,更像是一場馬拉松,不必攀比短時間的進度與進程。追求宏大高遠是我們愿景,留意身邊的美好也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愿新人們所經歷的美好都與統計環環相扣。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