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在北京農業統計調查中大顯身手 ■ 馬士龍 張琦
初冬的京郊大地,草木漸黃,空曠的田野里一片綠油油的冬小麥長勢喜人。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常舍村村會計兼統計員小宋站在田間,比對著手里的遙感影像圖、看著屏幕、點點手機,不一會就把眼前冬小麥種植面積調查的活干完了。在小宋看來,“現在的農業統計調查較以往有了大不同,‘黑科技’越來越多,只要會‘看圖畫畫’,糧食種植面積就可以輕松測量。” 倉稟實則天下安。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積極探索遙感技術在農業統計調查中的應用,以農作物播種面積為突破口,創新調查方式,不斷夯實調查數據質量,走出了一條從“傳統統計”向“智慧統計”逐步轉變的轉型之路。 先行+引領 創新調查方式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變,農作物的類別、品種復雜且不同地區的耕作制度差異較大。如果僅靠傳統方法,不僅數據獲取難度大,而且人力物力消耗也大。 隨著航天科技迅速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為農業統計調查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2007年,北京總隊啟動“統計遙感業務運行系統研建”項目,嘗試將遙感技術用于地表糧食作物的統計;2009年,國家統計局正式批準北京市將遙感技術納入統計調查方式。 目前,北京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調查已經實現遙感業務化、規范化運行。通過遙感技術,能夠實現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全方位監控,提供耕作面積、長勢、災情、病蟲害等多種數據信息,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統計數據精細到每一個種植地塊,既減輕了基層統計人員負擔,又提高了糧食產量調查效率。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遙感應用處處長萬國強在北京調研時表示,“北京總隊在農業統計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用機器設備代替人工操作是一大趨勢,今后可以在全國農業統計領域加以推廣。” 遙感+APP 智慧化的農業調查 2020年,北京總隊基于《北京市農產量抽樣調查工作規程》,結合遙感大數據+5G+北斗衛星導航技術設計開發了“農業調查APP”, 這是智慧化農業調查工作從可及到普及的有益探索。 據了解,該軟件能夠將傳統實割實測中選取抽樣樣方所使用的“開方法”“壟測法”等方法全面升級為軟件算法,徹底告別“人工拉皮尺抽選樣方”的傳統外業工作方式,可直接調取遙感大數據成果,按照調查制度要求進行計算,自動抽選實割實測地塊,并依靠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直接定位導航至樣方點位割取樣方。目前該APP已在北京多個糧食測產抽樣網點推廣使用。 作為一項不斷革新的數據采集手段,遙感技術為農業統計調查提供實時、準確、豐富的各種數據信息,全面推動農業統計調查方式轉型升級。這不僅表現在糧食作物統計方面,也逐漸拓展到畜禽統計方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受到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對此,北京總隊積極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通過經緯度坐標將全市規模化養豬場的底數摸清,并通過衛星影像將養殖場空間分布情況進行可視化表達,從而推動遙感技術在生豬生產統計調查領域的應用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共享+合作 推動遙感技術應用更廣泛 北京作為首都,正以智慧農業、生態農業為抓手,以“首善之區”的高標準,驅動首都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此,近年來,北京總隊積極發揮調查優勢,加強部門間的合作交流,努力為首都農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0年以來,北京總隊通過座談研討、實地調研等方式,先后與市統計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氣象局、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等部門溝通數據統計口徑、分享統計方式方法,加大資源共享力度,在數據質量把控、生產形勢分析等方面加強協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平坦寬闊的地勢最能發揮遙感技術的優勢,因此遙感技術與農村農業具有天然的高契合度。無論是糧食畜牧統計,還是作物長勢監測、災情病情預防,遙感技術都將大有可為。”北京總隊農業農村調查處的年輕人對遙感技術應用的未來充滿憧憬。 |